南人捕孔雀
《太平广记》〔宋代〕
罗州山中多孔雀,群飞者数十为偶。雌者尾短无金翠。雄者生三年有小尾,五年成大尾,方春而生,三四月后复雕,与花萼相荣衰;然自喜其尾而甚妒。凡欲山栖,必先择有置尾之地,然后止焉。南人生捕者,候甚雨往禽之,尾沾而重,不能高翔;人至,且爱其尾,恐所伤,不复翔也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罗州的山中有很多孔雀,几十只为一群在一起飞翔。雌孔雀尾巴短,也没有金黄色和翠绿色。雄孔雀出生三年开始长出小尾巴,五年长成大尾巴,立春时尾羽开始生长,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,和花的托片同时繁荣和凋谢;然而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性格爱忌妒。凡是想在山林里休息,一定要先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,然后才在那里栖息。南方人要捕捉活孔雀,等到下大雨的时候前去捕捉它,这时孔雀的尾巴上沾上雨水变得很沉重,不能高飞;虽然有人走近,但是因为它太爱自己的尾巴,恐怕被损坏,就不再飞翔了。
注释
罗州:古州名。
偶:一群,一队。
金翠:金黄色和翠绿色。
简析
此文以雄孔雀“爱尾护美”的习性为主线,南人捕雀之法,正是巧妙利用孔雀“爱尾甚于生命”的弱点。全篇以生物习性为表、人性隐喻为里,借孔雀“自矜其美反陷危局”的生存困境,揭示出“耽溺外物反遭其害”的生存哲理,体现了宋代笔记“观物明理”的书写传统。
贺新郎·寄李伯纪丞相
张元干〔宋代〕
曳杖危楼去。斗垂天、沧波万顷,月流烟渚。扫尽浮云风不定,未放扁舟夜渡。宿雁落、寒芦深处。怅望关河空吊影,正人间、鼻息鸣鼍鼓。谁伴我,醉中舞。
十年一梦扬州路。倚高寒、愁生故国,气吞骄虏。要斩楼兰三尺剑,遗恨琵琶旧语。谩暗涩铜华尘土。唤取谪仙平章看,过苕溪、尚许垂纶否。风浩荡,欲飞举。
沁园春·孤馆灯青
苏轼〔宋代〕
赴密州,早行,马上寄子由。
孤馆灯青,野店鸡号,旅枕梦残。渐月华收练,晨霜耿耿;云山摛锦,朝露漙漙。世路无穷,劳生有限,似此区区长鲜欢。微吟罢,凭征鞍无语,往事千端。
当时共客长安,似二陆初来俱少年。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;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?用舍由时,行藏在我,袖手何妨闲处看。身长健,但优游卒岁,且斗尊前。